津门故里的时空回忆

九河下梢的古城天津卫,华北平原上的热土,渤海之滨的璀璨明珠。来我们百味年华编辑部定制私人图书的客户很多是天津本地人。他们生于斯,长于斯,生活、工作在这片热土。因此,他们出的书是个人和家庭的回忆,也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历史,表达了作者的故里情怀。

 


客户刘爷爷从小生活在天津市河东区的“沈、王、郭、旺”一带,他在回忆录《写出我人生》中记录了这里的历史景象:

 

一条长长的胡同里,高高的青石台阶有好几层,“高台阶”成了我们院子的代名称。这里是河东“沈、王、郭、旺”的胡同世界,是天津较早的居民聚集地。

 

地方志记载,“陈家沟以南有四村,曰沈家庄、曰王家庄、曰郭家庄、曰旺道庄”,后来这四村就成了沈庄子、王庄子、郭庄子、旺道庄,简称“沈、王、郭、旺”。其中的郭庄子有个地方叫“地道外”,在民国年间,这里就跟南市三不管、河北鸟市一样热闹,有电影院、小戏园子、说书场,有说评书的、变戏法的、说相声的。中学时,我有时放学后到小戏园看魔术,那里计时收费,十分钟二分钱。和平曲艺团、相声队、魔术队等专业团体经常在这里演出。

——《写出我人生》


 

客户周阿姨家在海河岸边,她经常在海河的桥上往来,这几乎成了它生活的一部分。她在私人定制书籍《缘起不灭》中写到:

 

记得过去,海河上的桥还不是很多,人们出行有时得绕很大的圈子,十分不便。当时,解放桥和刘庄浮桥是可开启的,每到中午两桥开启,开往烟台、大连的客轮和运货的驳船依次通过,合桥后,早已聚集在桥两边的人群蜂拥而上,拥挤过桥。解放桥是天津的标志之一,当年我父亲抽的海河牌香烟的烟标,就是解放桥高高开启的画面。那时候,在海河上没有桥的交通要道处,解决过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乘摆渡船。现在大光明桥的位置,是当年天津最大的摆渡码头,二分钱乘一次船。想起那时的情景,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,两只摆渡船来来往往,忙着把人们送到对岸,码头上也总是拥挤着急不可待的人群。

——《缘起不灭》


 

客户赵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曾任宁家房子村的党支部副书记兼副村长,他那一届的村干部带领大家修了一条贯通村子的柏油路,胡同里也铺上了地砖。后来,乘着改革的春风,村子进行了改制,从宁家房子村变成了宁发集团,村民变成了股民,赵先生正是这几十年改革发展的执行者和见证者。他在回忆录《活得明白》中讲述了家乡变迁的历史:

 

多少年来,宁家房子村的出行道路一直都是土路,一到下雨天真是寸步难行,自行车就更别提了,车钴辘、车链子上糊满了泥浆,出门时只好把自行车扛在肩上,脱了鞋光着脚走出村子。胡同里的景象更是不堪入目,到处都是泥泞,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。当时建在宁家房子村周边的北方曲艺学校、和平汽车队和食品研究所,占的都是村里的地,他们出来进去也得走这条土路。我们就想着,要给村里铺上新路。

——《活得明白》

 

仅是这三位主人公的回忆就跨越了海河两岸,穿越了数十载光阴。

 

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:

 

整理定制个人回忆录,不仅是系统和完整地记录了个人经历和家史,也是对一座城市、一片故土往事的真实具体的记载。现在读起来令人回味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回忆和记载将更加珍贵。


2018年11月13日 11:45
浏览量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