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生不老或可期待
吴伯凡先生是《21世纪商业评论》执行主编、21世纪报系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事观察员、节目主持人,他所著的《人类文明史》之《人类通信史》,认为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信息史,人类一直在为解决移动性问题而努力,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
1 自身位移
人类250万年的发展史,为了解决自身位移,除了依靠自身的体能,还有风能、水能,以及蓄力实现自身在空间的位移,那时的人们是多么羡慕能在天空自由飞翔的鸟儿。后来发明电能,不仅实现了在地面上的快速移动,还可以依靠飞机离开地面,甚至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太空。
2 信息位移
人类位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信息的传递即位移,如马拉松为了传递“我们赢了”四个字,一口气跑了40多公里,最终累死在终点,成本之高可见一斑,原因是当时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人的同步位移才能实现,为了摆脱这种束缚,解决信息与人的分离,人类发明了如中国周朝的烽火台、飞鸽传书,所以中国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屏障,更是一条最早的“信息高速公路”,再后来的电报电话等等,乃至今天的移动电话,人类可以做到远在天边却若近在眼前。
3 财富位移
由于创造财富的动力,驱动着人类为解决自身和信息的移动性问题,于是又派生出第三个问题—财富的位移:从贝壳到铜钱、从银子到金子,从纸质的货币到一张代表货币数量的汇票、存折、银行卡等等,都是表达财富多少的信息载体,这些表达的方式重量在不断减轻,传递、转移的成本越来越低,速度越来越快,直到今天变成了数字化、比特化的信息,可以在地球表面实现即时化和无重量低成本的转移,这是财富在空间上的转移。而人们只要支付适当成本,还可以实现财富在时间上的位移:如按揭贷款,如果你是一个25岁的公务员,可以提前使用你未来35年的财富,这就是财富在时间上的位移。
4 灵魂位移
吴伯凡先生认为,当前人类又在为实现“灵魂”的位移而努力,据说到2045年,人类可以在人的肉体死亡之后,对思维认知记忆等非物质的“灵魂”类积累实现完整的拷贝位移到另一个肉体(或机器)之上,达到直接将人类自身比特化,摆脱原子化肉体的束缚,到时候人类可以像换手机一样对衰亡的肉体进行更换,而芯片还是原来的芯片,号码还是原来的号码,即“我还是原来的我”,这在单纯医学更换衰老器官的基础上,实现肉体的整体更换,所以人的长生不老或可以期待。有学者认为这是“碳”与“硅”融合的一种,这将使人类的自由到达一个空前的状态。然而,极度的自由又将会给人类带来新的困扰。